短秃多少压(秃子气压通常多少) In 世界杯晋级规则 @2025-06-23 17:18:37

今天给各位分享短秃多少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秃子气压通常多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教会网www.xtdec.com,现在开始吧!

谁知道绿茶蒸青片的加工工艺?

绿茶制造工艺

????? 中国绿茶生产量多面广,在全国18个产茶省区中,几乎都有绿茶生产,但主要产于浙、皖、赣3省,其次是湘、川、台等省。

????绿茶按制法可分为四大类,即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这四大类绿茶,中国都有生产,尤以炒青绿茶为多。

????中国炒青绿茶,按产品形态分有长炒青(如眉茶)、圆炒青(如珠茶)、扁炒青(如龙井、旗枪)等。数量以长炒青为多,经精制整形后称为眉茶。它是中国重要的外销绿茶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素负盛誉。

????中国的出口绿茶,除眉茶外还有珠茶、花茶和各种名优绿茶,年出口绿茶总量近7万吨。

????各地所产的名优绿茶,几乎都是手工艺品,其特点是造型优美,色泽绿润,香味鲜醇柔和,是绿茶中的佼佼者。

????1、长条形绿茶初制

????有人认为“红茶长于红茶树,绿茶长于绿茶树”,这是一大误解。红茶、绿茶之分,完全取决于不同的制茶工艺。绿茶制造有别于红茶和其他茶类,其关键在于初制中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着热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1)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操作上应严格要求。

????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锅温、投叶量、机种、时间、杀青方式等。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互相制约,不能机械地加以分割。

????锅温:杀青要达到破坏酶的活性、蒸发水分、产生香气等目的,就必须有一定的锅温才能实现。生产实践证明,杀青锅温过低,鲜叶下锅时听不到锅内有茶叶爆声,必然会出现红梗红叶,导致茶叶品质下降。

????杀青叶产生红变的原因,就是杀青时叶子受热不足,叶温上升缓慢,不能在短时内使酶蛋白变性凝固,相反还激化了酶的活性,致使无色的茶多酚发生酶促氧化,迅速变成红色的氧化物,这就是杀青叶产生红梗红叶的基本原因。

????茶叶中酶的活性开始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温度达到40-45℃时,酶的活性最激烈,如温度继续升高,酶的活性就开始钝化,当叶温升到70℃,酶的活性便遭破坏。因此,在杀青前期若能使叶温迅速

升高到70℃以上,便能有效地防止红梗、红叶产生。

????杀青温度高,固然能迅速钝化酶的活性,但温度过高对茶叶品质也不利,会使茶叶产生焦斑、爆点,尤其是嫩芽尖和叶缘易被烧焦,这是产生烟焦茶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普通温度表测定茶锅的温度,目前方法很不统一,且误差很大,还难于确切地表达杀青锅的实际温度。例如用水银温度表测定锅温,由于温度表与锅壁的接触面积小,当锅底呈暗红色时也只有300℃

左右,但生铁达到暗红色时,其实际温度是500-700℃。呈橙黄色时,为1000℃左右。故采用温度表所测得的锅温远远低于锅壁的实际温度。

????据试验,采用热电隅测定机械的锅式杀青,要不产生红梗红叶,锅温应不低于400℃;要不产生烟焦气,锅温应不高于470℃。为取得既无红梗红叶,又无烟焦的杀青叶,应先加盖闷杀2分钟,使叶温迅速上升到65-70℃,再揭盖扬抖杀至完成,其最佳的锅温应是430-460℃。在这个范围内,即使在黑暗条件下也看不出锅子发红,在自然光照下也仅是锅面微徽有点 “灰白”。但在生产中,杀青时往往把锅子

烧得通红,其实际温度远远超过500℃,这是造成烟焦茶的主要原因。

????嫩杀与老杀:所谓嫩杀,即时间适当短一点,水分适当少蒸发一点。与此相反则为老杀。一般地讲,嫩叶应当老杀,老叶应当嫩杀。因嫩叶含水多,酶的活性又强,叶的韧性大,粘性重,适当老杀有利于提高品质。老叶含水少,酶活性较低,适当嫩杀有利于形成条索,减少碎末茶。杀青程度的掌握一般靠感官鉴定一当杀青叶达到手捏成团,稍有弹性,嫩梗不易折断;色泽墨绿,叶面失去光泽,叶减重率约40%时为杀青适度。

????杀青太嫩,经揉捻后碎茶片多,外形条索差,香气带生青,滋味显涩口,杀青太老,揉捻后末茶多,成条困难,亦易产生烟焦。100公斤鲜叶,经杀青后重量在63公斤左右为适度,杀青叶的含水率大致是60%。不同老嫩程度的鲜叶,杀青叶较适合的含水率如下表所列。

推荐杀青叶含水率

鲜叶嫩度?????????????? 杀青叶含水指标(%)

嫩??????????????????????58-60

中??????????????????????61-62

老??????????????????????63-64

杀青叶的含水率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杀青叶含水率(%)=1—鲜叶重/杀青叶重·(1—鲜叶含水率)

????示例:鲜叶的含水率假定为75%,每锅投10公斤鲜叶,经杀青完成后为6.25公斤,求杀青叶的含水率是多少?

????设杀青叶的含水率为X

则??

X=1—20/12.5·(1—75/100)=60%??????????????

????即杀青叶的含水率为60%。

????闷杀与透杀:

?? 所谓闷杀,即茶锅上加盖杀青。所谓透杀,即揭盖扬抖杀青。正确的杀青方法,应先闷杀2分钟左右,待水汽向锅口四溢时,立即去盖进行透杀,直至杀青完成。先闷后抖可提高叶温,有利于杀匀、杀透,避免产生红梗红叶,但闷得太长,杀青叶会产生黄熟现象。若全程进行透杀,不但杀青不匀,且往往产生红梗红叶。总之,杀青时采用先闷后抖,杀青叶质量较好,工效高,燃料省。先抖后闷,则杀青不匀,易产生红梗红叶.全程透杀,杀青不匀,红梗红

叶增多。采用全闷,易产生黄熟,质量也不好。闷杀时应做到嫩叶闷的时间稍短,老叶闷时稍长。

雨水叶的杀青:

一般露水鲜叶,其表面含水率约为20%,雨水叶的表面含水率约30%。这么多的叶表附加水,在杀青时要吸收大量热量后才能使水分蒸发掉。因此,雨水叶杀青时必须减少投叶量,同时要适当提高锅温,才能保证杀青叶的品质。

????杀青机的种类对制茶品质也有很大影响。我国目前使用的杀青机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六大类、近20余种形式。因杀青机的种类不同,效果不一样,制茶的品质也就不同。下面对各类具有代表性的机种,

它们的制茶品质特点略加介绍。

????锅式类杀青机:

????这类杀青机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一灶一锅(如6CS- 84型单锅杀青机)、一灶二锅(如6CS-84型双锅连续杀青机)和一灶三锅(如浙江临安三锅连续杀青机),其他还有一灶多锅的形式。从使用上讲,一灶多锅能节省燃料,但随着锅子的增加,在遇出叶炒手欠灵活的情况下,易造成逐锅出叶不清,增加烟焦茶产生的机会‘从制茶工艺与节省燃料上讲,以一灶二锅的形式比较合理,且较容易掌握

杀青温度,使之先高后低。

????锅式杀青的主要优点,一是杀青过程中炒手能翻炒杀青叶,对杀青叶具有一定的压力,可起轻度的揉捻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好的条索;二是由于有轻度的揉捻作用,部分叶组织在杀青中初步被揉破,可使

氧气直接渗透到被揉破的细胞内,促使部分茶多酚产生轻度的氧化,减轻茶汤的青涩味,有利于取得浓醇的滋味和黄绿明亮的汤色。

????由于以上两点缘故,锅式杀青与其他不加炒手的杀青机相比,其品质较好。我国主产炒青绿茶的浙、皖、赣地区,其上档绿茶具有浓郁的栗子香、浓醇爽口的滋味和黄绿明亮的汤色,形成中国式的绿茶

风格,与普遍采用并正确使用锅式杀青是分不开的。

????根据生产实践,用好锅式杀青机,归纳起来有三条基本经验。

首先,鲜叶倒入杀青锅后,应立即加盖闷杀2分钟左右,待水汽向锅口大量溢出时,即揭盖扬抖杀青至完成。这样可提高叶温,不易产生红梗红叶。

其次,炒手要灵活,出叶板要上下活动,避免出叶不清,产生烟焦茶.杀青锅每天要清洗,且每隔1小时左右,在杀青锅内投入柏油3-5克,以增加锅面的润滑度,减少茶胶的粘结。锅子结胶后,成茶必然烟焦,茶汤混浊,沉淀物多.烟焦茶不但破坏了茶叶的正常色、香、味,而且往往具有致癌的3、4一苯并芘。因此,在制茶工艺中应设法克服。

????再次,根据制茶工艺要求,锅温必须先高后低,这样,既可减少红梗红叶,又可避免烟焦,易杀匀、杀透,从而取得符合要求的杀青叶。

????槽式类杀青机:

?? 槽式杀青机的锅体呈筒状半圆形,半径为300毫米,长度为4000毫米,由8片“瓦形”铸铁件连接而成。在槽锅中间的一根主轴上,装上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炒手15副,使杀青叶从槽锅

的入口处逐步翻炒推向出口处,达到连续杀青的目的。它的杀青原理基本与锅式相同,也有炒手的翻炒,对杀青叶具有一定的搓揉作用,所以制茶品质与传统锅式的基本接近。

????槽式杀青工效比锅式高,燃料比锅式省50%左右,且是连续作业。但它有很大的缺点,即第一片槽锅由于火点集中,很易烧裂而引起漏烟。同时,“瓦形”铸铁件连接处有接缝,塞入茶叶后形成焦末,粘

在杀青叶上影响品质。

????当槽锅片烧至发红进行杀青,杀青叶和成茶即会产生严重的烟焦味,因此,火力切勿过猛。

????瓶式杀青机:

瓶式杀青机型号也很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作间断性的滚动作业,差异之处在于瓶身有长短,直径有大小。这一类杀青机用于三级以下鲜叶杀青,易产生较多黄片,条索比锅式差,杀青叶质量不太理想。在浙、皖、赣已被淘汰。

????滚筒类杀青机: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滚筒杀青机有5-6种形式。滚筒杀青机具有操作方便、劳动强度小、工效较高、节省燃料、连续作业等优点,但是容易产生青涩味茶,制茶性能有待改进和提高。

????滚筒杀青机的工效与筒径有关,筒径大,工效高。筒径700-800毫米的滚筒,每小时能杀1-2级鲜叶150公斤左右,3-}5级的鲜叶200公斤上下。滚筒杀青机杀青时间(叶子在筒内的滞留时间)长短

不一,短者仅半分钟,长者达6分钟。杀青时间少于3分钟的,其成品茶往往有较重的涩味。

????滚筒杀青机筒体转速与筒内螺旋角大小决定了杀青时间的长短,是杀青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表明,筒体两端各60厘米内的螺旋角应大于45度,以使进叶与出叶流畅,减少筒内两端出现粘叶现象。筒

体中段的螺旋角以不大于15度为宜,有利于延长叶子在筒内滞留时间,确保不少于3分钟。

????根据生产经验,用好滚筒杀青机要注意以下两点:

????火力不宜过猛,投叶量不宜太多。判断的方法是:在杀青过程中,观察筒内翻滚的叶子时,如果看得清,而且筒腔内没有水汽滞留,表明适宜;若滚筒两端直冒水汽,看不清筒内叶子翻转,说明投叶过

多,这会影响叶子正常翻滚,容易产生半生不熟的烟焦茶。

????由于滚筒杀青出来的叶子其芽叶不同部位失水很不平衡,叶缘失水多,叶脉失水少,叶子总的含水量又往往偏高,叶质适揉性较差,因此,最好在滚筒出口处放置一台风扇或接上振动槽,使其透气摊凉,

促进叶内水分均匀分布和继续蒸发,这样,有利于揉捻成条。

????焙丝滚筒杀青机:

焙丝式杀青机原系卷烟厂用于烘焙烟叶的一种烘干机,式样与茶叶滚筒杀青机相似。该机与锅炉连接,锅炉发生的蒸汽由管道通到滚筒内的蒸汽管,加热滚筒进行杀青。使用蒸汽压力

一般为7公斤/厘米2,筒内管壁温度约为150℃。这种杀青机最大优点是加热温度稳定,容易控制,不会产生烟焦茶,制茶也清洁卫生。缺点是供热缓慢,温度嫌低,杀青叶的含水量往往偏高,叶质闷熟,揉捻时易形成剥皮碎,影响条索的紧结完整。在内质上因杀青叶有黄熟现象,因而制出来的茶叶也带有“熟粽叶味”,香味鲜爽度较差。该机用于茶叶杀青,还有待于改进提高。

????蒸汽杀青机:

用于蒸青绿茶的杀青。这种杀青机,主体是一网状滚筒,中间设一多孔的蒸汽喷管,由蒸汽直接蒸熟叶子,杀青时间约半分钟。蒸青叶叶色青绿,含水量比鲜叶还高5%左右。

????上面谈的六类杀青机,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还是滚筒杀青机。

(2)揉捻

????揉捻是炒青绿茶塑造条状外形的一道工序、且对提高成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宗绿茶的揉捻作业已实现机械化。

制绿茶用的揉捻机种类很多,型号不一,机械性能有异。生产实践经验证明,绿茶揉捻不宜使用大型机种,大型机揉桶大,投叶量多,揉时长,揉捻中叶温也高,易使揉捻叶产生黄熟现象。一般选用桶径55厘米的比较适宜;生产量小的可选用桶径45厘米的,生产量大的,也可选用桶径达65厘米的。制绿茶常用的揉捻机如下表所列。

绿茶揉机

揉捻机型号桶径(毫米)投叶量(公斤)台时产量(公斤)

40型子????????400??????????????10????????????????????20

45型?????????? 450?????????????? 15?????????????????? 30

55型?????????? 550????????????????35???????????????? 70

60型??????????650????????????????65???????????????? 100

????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进行的揉捻,热揉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用冷揉,因为嫩叶纤维少,韧性大,角质层薄,水溶性果胶含量多,揉捻中易形成条索,而且嫩叶冷揉能保持黄绿明亮的汤色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用热揉,因老叶纤维多,叶质粗硬,揉捻不易成条,采用热揉是利用叶质受热变软的特性,有利于揉紧条索,减少碎末茶,提高外形品质。

????投叶量的确定:各种揉捻机投叶量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投叶太少,会降低揉捻加压的效果,难以揉紧条索;投叶太多,叶子在揉桶内翻动受阻,导致揉捻不匀,往往底层茶多碎片末,上层茶多偏条,这是条形茶产生松、扁、碎弊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揉捻加压:揉捻过程加压轻重与加压时间,对茶叶条索松紧、扁碎有很大的影响。揉捻程度的轻重,对叶组织的破损率及内质上的色、香、味关系更大。整个揉捻过程的加压原则应该是“轻一重一轻”。开

始揉捻的5分钟内不应加压,待叶片逐渐沿着主脉初卷成条后再压,加压程度要根据揉捻叶的老嫩而定,嫩叶以轻压、中压为主,三级以下的叶子加压要逐步加重。具体掌握可按以下图示进行:

??????????揉捻开始??????????????揉捻结束

???????? 空压——轻压——重压——松压

????如果加压过早、过重或是一压到底,往往造成条索扁碎,汤色、滋味也不理想。30分钟或45分钟揉捻的加压方法,一般采取如下程序:

????30′=5′+12′+12′—1′

????45′=一5′+18′+20′—2′

????注:“一”是空压或松压;

??????“十”是加压。

????揉捻时间:确定揉捻时间长短应根据以下三条原则:一看揉捻叶的老嫩;二看揉桶直径大小;三看揉捻叶条索的紧结度。以揉桶直径55厘米的55型为例,确定揉捻时间,一、二级鲜叶揉20-25分钟。

若揉桶直径比55型大,则相应增加揉时5分钟左右;比55型小,则应减去揉时5分钟左右。

????慎用复揉:解块分筛后的筛面茶或经炒二青后再进行揉捻,称之为“复揉”。茶叶经复揉后,外形较断碎,秃头茶多,精制取料率低,副茶多,特别是经过二青后茶叶再进行复揉,断碎的程度更严重。在鲜叶老嫩程度比较一致的情况下,最好不进行复揉,但外形松紧不一,浮面摊张叶很多时,应在2-3孔筛床上解块分筛,将粗松的浮面头子茶撩出,再适当进行复揉也是可以的。

????(3)解块分筛

????杀青叶经过揉捻后,易结成团块,大的如拳头,小的如核桃,需经解块机的解块轮打击,团块才被解散。解块机可配置5孔筛网,把被揉碎的茶叶筛出,与筛面的条茶分开制作,可提高毛茶品质。

(4)干燥

????经揉捻解块后的湿茶坯,含水率在60%左右,如果直接进行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而且茶汁易粘结锅壁形成锅焦,导致茶叶产生烟焦味,茶汤混浊,沉淀物增多。将揉捻叶去掉部分水

分,再放入锅中炒干,才能避免上述弊病。

????去水的方法最好是将揉捻叶放在烘干机上烘,即进行烘二青.烘二青不能烘得太干,二青叶一旦定型后,就很难再炒紧条索,但也不能太潮,否则起不到二青的作用,二青叶下锅炒时仍会粘结成团。所以二青作业时去水要适当。一般掌握在二青叶含水率降到35-40%为宜。用自动烘干机或手拉百叶烘干机烘二青,风温应掌握在110~115℃,烘9-12分钟,摊叶厚度约2厘米。如烘后的二青叶还较潮,应

及时摊凉散热,蒸发水分;如果烘后二青叶偏干,则应厚堆,使其回潮,或与较潮的二青叶拼和堆放,待水分“走匀”后再下锅炒。使用烘干机烘二青,烘干程度的控制,最好采取调节上叶量或调节机器运转速度的办法,这比调节风温来得方便可靠。

????烘后的二青叶,手捏有弹性,不易捏成茶团,但又不松散,稍带粘性。这样的二青叶含水率在35~40%,符合锅炒要求。

????目前乡镇茶场,一般都用瓶式炒茶机代替烘干机进行二青,俗称“以滚代烘”。做好以滚代烘要掌握以下三点:

????第一,要分次投叶,且投叶量不宜太多,以防一次投叶过多,引起筒壁温度骤然下降,筒内水汽弥漫,筒壁粘结叶子,而被粘附的二青叶又随着水分的散失产生焦化,形成烟焦味。一般瓶式炒干机每筒投叶量为17-20公斤,分2-3次,在2-3分钟内投完较妥。

????第二,瓶式机的温度不宜过低,投入揉捻叶时,筒内如有轻微的爆声发出,表明温度适宜。滚8-10分钟后应打开炉门以降低火温,防止筒内茶叶产生爆点,甚至烟焦。

????第三,滚的时间约为15分钟,若时间过长,茶叶容易发灰,有损干茶色泽的绿润。经二青后的茶叶,最好用筛目为7-8孔的小型平面圆筛机或手工竹筛进行割末,如果让碎末茶和条状茶混在一起下锅

炒,则碎末茶体型细小,沉于锅底,失水快,先干燥,这样不但会增加末茶含量,还容易产生老火。

????目前炒青茶的炒干工艺,因炒干机型号多,机种杂,且不配套,所以炒干流程形式很多,最常见的炒干方法有如下四种:

????滚——炒法:所谓“滚”,即在瓶式炒干机中滚炒,所谓“炒”,指在锅式炒干机中炒(以下同)。滚后直接炒干,毛茶条索较紧结,但碎末茶增多,有损于成茶的经济价值。

????滚——滚—滚法:茶叶不经锅炒;全用瓶式机滚炒至干,故又称一滚到底。这种方法制出的毛茶,除碎茶较少外,缺点很多,主要是外形松泡,茶身圆而钩曲,色泽枯灰似陈茶。一滚到底的产品,俗称“滚青绿茶”,其外形品质一般要比正常炒法的下降一个级左右,因此最好不要采用。

滚——揉—滚法:经滚二青后,再复揉,然后滚炒至干。此法制出的毛茶外形短秃,含末较多。

烘(滚)—一炒—滚法:这种炒法目前在炒青茶区比较盛行,制出的毛茶条索较紧直,碎末茶少,品质较好,应该大力提倡。它的全程制茶工艺流程如上图所示。

目前用于绿茶初制的炒干机有两大类:一类是锅式,另一类是瓶式。锅式炒干机又有以下三种型式:

????旋转式炒干机:工作轴上装有4只铁炒手,2只棕炒刷,随着轴的旋转实现炒茶。使用这种炒手的最广,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妙制的茶叶外形较松泡。

????往复式炒于机:该机模仿手工炒茶手势,炒手前后往复摆动炒茶,故称往复式炒干机。使用该机必须配上圆筒滚炒机,两机配对成一个机组,其制茶条索紧结,末茶较少,但外形较圆钩。

????角铁炒手炒干机:它属于旋转式炒干机的另一种形式,炒手用30 *30的角铁锻成,长短与锅子的半径相同,轴和炒手呈“十”字形连接。炒茶锅向出口倾斜6~8度安装。该机必须和瓶式炒茶机配套使

用,炒茶时锅内投叶要多,容易炒紧,但外形较断碎。

????要制好茶叶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制茶技术外,正确使用茶机也是重要的一环。某一种制茶机器,一般只能适合某一工序,但现在有不少地方制炒青时,把瓶式机既用作杀青,又用作炒干机,将炒青绿茶变成了“滚青绿茶”,品质不好,造成外形粗松,条索钩曲,色泽灰暗。“滚青绿茶”对中低茶品质影响更大,主要是露黄朴片,外形松泡。对精制眉茶甚为不利,有损于眉茶的经济价值。

????锅式炒干机炒手与锅壁的间隙应是前宽后紧。如果是前紧后宽,则炒手向上推炒时,会出现茶叶在炒手与锅壁间卡死,造成茶叶扁碎.所以安装茶锅时应将工作轴稍许向中心线下方偏移,使炒手与锅子近端的间隙为6毫米左右,至锅沿上方时,逐步增至10毫米。这样既可减少碎末茶,又可使茶机运转平稳。

????84型炒干机的转速最好控制在1820转/分。超过此转速,碎末茶大增,严重影响毛茶外形与经济价值。转速过快,只要将电机上的主动轮车小直径即可。

????制绿茶的揉捻机转速以48-50转/分为宜,过快,揉捻质量差,碎茶多。据试验,55型揉捻机转速50转/分的比55转/分的揉捻质量要好,断头茶少,但成条速度稍慢,工效略低。为了确保揉捻质量,转速不宜大于50转/分。

????揉捻机棱骨不宜太小,棱骨磨损的应及时更换,棱骨过小或已磨损,对揉叶阻力小,揉不紧茶条。另外,棱骨断面高度和宽度要相等,而且,棱骨的高度和宽度应与揉桶的直径相适应,即随桶径的增大而.

放大。棱骨的侧面应与揉盘垂直,这样对揉捻叶的阻力大,有利于揉紧条索,反之,断面呈扁平形或椭圆形的梭骨,不易揉紧条索。

2.眉形绿茶精制

????茶叶精制,顾名思义是精工细作的意思。长炒青的绿毛茶,经精制整形后,概称眉茶,中国的眉茶有屯绿、舒绿、姿绿、饶绿、杭绿等,其制法不完全相同,但基本的筛路类同。

浙江省的眉茶分杭绿、温绿、遂绿,现在以杭绿为例加以说明。杭绿全省统一为12个筛号茶:4、5、6、7、8、10、12、24、34、80、100孔茶。

外销眉茶花色级档????????????????

特珍特一9371

特二9370

珍眉珍一9369

珍二9368

珍三9367

珍四9366

珍不列3008

雨茶一级8147

秀眉特秀8117

秀一加工

秀三9380

片茶 34403??茶片??碎茶?? 粗未?? 细未??

毛茶复火滚条

4?? 5?? 6?? 7?? 8?? 10?? 12?? 16?? 24?? 34?? 80?? 100

毛抖

毛撩

前紧门

复撩

机拣

风扇定级(剖扇、复扇)

净机拣

电拣

手拣

补火

车色

净茶分筛

后紧门

净撩

清风

拼配装箱??????装袋

本身路工艺流程图

????(图略)筛分作业的筛网配置及分出现的筛号茶示意图

?? 外销眉茶分特珍、珍眉、雨茶、秀眉、片茶、碎茶、粗未和细未。在每个品名中又分若干个级档。例如珍眉又分为珍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珍眉不列级。外销眉茶出口,一般不报茶名,而采用代号,例如特珍一级,用9371、珍眉一级为9369。这些茶都是由长炒青绿毛茶经精制而成。出口眉茶的花色级档如上表所列。

贸易样编唛和加工样板唛不同,贸易样按出口茶号编唛。加工样编唛一般由一个中文字和五个阿拉伯数字(由出口公司定)。中文字为厂名称称,阿拉伯数第一个数为年份,第二个数为品名(珍眉为1,贡熙为2,雨茶为3,特秀为4,秀二、秀三为5,片为6),第三个数为级别,第四、五个数为流水号码。如“名81201”为名茶厂1988年珍眉2级第一批出厂样。

中国绿茶是工夫茶之一,精制筛分,甚为精细,基本分为三路—本身路、圆身路和筋梗路。

(1)本身路

工艺流程为:毛茶复火——滚条——筛分——毛撩——前紧门——复撩——机拣——风选(剖扇、复扇)——电拣——手拣——补火——车色——净茶分筛——后紧门——净撩——清风——入库待拼——匀堆装箱(见“本身路工艺流图”)。

复火:将炒青毛茶用烘干机复火。烘至含水分5-6%。

滚条:烘后趁热投入八角型的滚筒内滚条,使茶身紧结、脱钩。滚条时间一般为60-70分钟。

筛分:滚条后的毛茶进行分筛,4孔底的茶叶按本身路加工,4孔面的茶叶经一次切后复筛出的4孔底仍并入本身路。分筛的茶叶经一次切后复筛出的4孔底仍并入本身路。分筛的筛网配置如上图。

毛抖:分筛出的4-7孔茶分别上抖筛机,初步分茶叶的粗细,产抖出外形粗大的茶条与圆头茶和外形较细的筋梗。7孔筛号茶的抖头并入5、6孔筛号茶复科,4、5孔筛号的抖头入圆身路。抖筛筛网配置如表。

毛撩:分筛后的4-24孔茶经毛抖后要作撩筛(毛撩),高档要经过3次撩筛。筛网配置如表。

前紧门:4-6孔茶毛撩后复抖,也称前紧门,目的是抖去筋梗,分级取坯,提高纯度。筛网配置如表6。

复撩:前紧门后的4、5、6孔茶和剖扇后的7孔茶进行一次复撩,方法与毛撩同。

机拣:拣出较长的筋梗。用阶梯工拣梗机,第一格开沟大,二、三、四格开沟小。

眉茶精制中的抖筛、撩筛、前紧门、后紧门的净筛筛网配置,可参照下列各表进行。

3??珠茶初制

一、定义

珠茶因外形呈圆紧颗粒状,宛如珍珠,亦称圆茶,也称为圆炒青茶。

二、产地

珠茶产于我国浙江和台湾两省。浙江省珠茶产地有嵊县、新昌、东阳、上虞、奉化、鄞县、余姚等县。

毛茶集中在绍兴茶厂和三界茶厂精制加工。因为过去毛茶集中在绍兴平水加工,在国际上又称平水绿茶。

三、品质特征

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色泽绿润,茶骨重实,如同珍珠,香高味浓,经久耐泡,叶底黄绿明亮,芽叶完整。

四、制作工艺

珠茶炒制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

干燥又分为二青、小锅、对锅、大锅四个步骤。二青叶在滚筒炒干机(瓶式炒干机)、小锅、对锅、大锅在同一珠茶炒干机进行。杀青和揉捻的机具与眉茶炒制机具相同。

(一)杀青

珠茶初制杀青技术基本上与眉茶初制相同。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不同点在于珠茶采用先闷后抛的方法。鲜叶下锅后,使用84型杀青机先闷炒约3—4分钟,使用64型杀青机约2.5—3分钟。待大量水蒸气从盖缝上冲出时,揭盖抛炒,直到叶色变为暗绿,茎梗折而不断时起锅。杀青叶含水量60—64%,失重约35—40%。

珠茶先闷后抛的方法,杀青时间短,叶色翠绿,香气清爽,较先抛后闷好。珠茶闷炒时间较眉茶杀青长1—2分钟。闷的目的是提高叶温。使叶质柔软,避免产生红梗红叶,有利于以后做形。但闷炒时间不宜过长,防止产生水闷气和叶色显黄熟。适当多闷,对杀透杀匀都有好处,特别可减轻

制作绿茶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从唐至今,经历了从饼茶到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的巨大变迁。中国茶类之多,制造技术之精湛,堪称世界之最。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之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现按茶叶大类,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紧压茶、花茶、速溶茶等的加工技术分别介绍如下。

(一)绿茶制造工艺

中国是世界绿茶的主产国。目前,世界绿茶的总产量约为60万吨,中国就占了65%左右;世界绿茶总产量9万吨,中国占了74%,足见中国绿茶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绿茶生产量多面广,在全国18个产茶省区中,几乎都有绿茶生产,但主要产于浙、皖、赣3省,其次是湘、川、台等省。

绿茶按制法可分为四大类,即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这四大类绿茶,中国都有生产,尤以炒青绿茶为多。

中国炒青绿茶,按产品形态分有长炒青(如眉茶)、圆炒青(如珠茶)、扁炒青(如龙井、旗枪)等。数量以长炒青为多,经精制整形后称为眉茶。它是中国重要的外销绿茶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素负盛誉。

中国的出口绿茶,除眉茶外还有珠茶、花茶和各种名优绿茶,年出口绿茶总量近7万吨。

各地所产的名优绿茶,几乎都是手工艺品,其特点是造型优美,色泽绿润,香味鲜醇柔和,是绿茶中的佼佼者。

1、长条形绿茶初制

有人认为“红茶长于红茶树,绿茶长于绿茶树”,这是一大误解。红茶、绿茶之分,完全取决于不同的制茶工艺。绿茶制造有别于红茶和其他茶类,其关键在于初制中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着热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1)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操作上应严格要求。

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锅温、投叶量、机种、时间、杀青方式等。它们是一个整体,互相牵连、互相制约,不能机械地加以分割。

锅温:杀青要达到破坏酶的活性、蒸发水分、产生香气等目的,就必须有一定的锅温才能实现。生产实践证明,杀青锅温过低,鲜叶下锅时听不到锅内有茶叶爆声,必然会出现红梗红叶,导致茶叶品质下降。

杀青叶产生红变的原因,就是杀青时叶子受热不足,叶温上升缓慢,不能在短时内使酶蛋白变性凝固,相反还激化了酶的活性,致使无色的茶多酚发生酶促氧化,迅速变成红色的氧化物,这就是杀青叶产生红梗红叶的基本原因。

茶叶中酶的活性开始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温度达到40-45℃时,酶的活性最激烈,如温度继续升高,酶的活性就开始钝化,当叶温升到70℃,酶的活性便遭破坏。因此,在杀青前期若能使叶温迅速升高到70℃以上,便能有效地防止红梗、红叶产生。

杀青温度高,固然能迅速钝化酶的活性,但温度过高对茶叶品质也不利,会使茶叶产生焦斑、爆点,尤其是嫩芽尖和叶缘易被烧焦,这是产生烟焦茶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普通温度表测定茶锅的温度,目前方法很不统一,且误差很大,还难于确切地表达杀青锅的实际温度。例如用水银温度表测定锅温,由于温度表与锅壁的接触面积小,当锅底呈暗红色时也只有300℃左右,但生铁达到暗红色时,其实际温度是500-700℃。呈橙黄色时,为1000℃左右。故采用温度表所测得的锅温远远低于锅壁的实际温度。

据试验,采用热电隅测定机械的锅式杀青,要不产生红梗红叶,锅温应不低于400℃;要不产生烟焦气,锅温应不高于470℃。为取得既无红梗红叶,又无烟焦的杀青叶,应先加盖闷杀2分钟,使叶温迅速上升到65-70℃,再揭盖扬抖杀至完成,其最佳的锅温应是430-460℃。在这个范围内,即使在黑暗条件下也看不出锅子发红,在自然光照下也仅是锅面微徽有点 “灰白”。但在生产中,杀青时往往把锅子烧得通红,其实际温度远远超过500℃,这是造成烟焦茶的主要原因。

嫩杀与老杀:所谓嫩杀,即时间适当短一点,水分适当少蒸发一点。与此相反则为老杀。一般地讲,嫩叶应当老杀,老叶应当嫩杀。因嫩叶含水多,酶的活性又强,叶的韧性大,粘性重,适当老杀有利于提高品质。老叶含水少,酶活性较低,适当嫩杀有利于形成条索,减少碎末茶。杀青程度的掌握一般靠感官鉴定一当杀青叶达到手捏成团,稍有弹性,嫩梗不易折断;色泽墨绿,叶面失去光泽,叶减重率约40%时为杀青适度。

杀青太嫩,经揉捻后碎茶片多,外形条索差,香气带生青,滋味显涩口,杀青太老,揉捻后末茶多,成条困难,亦易产生烟焦。100公斤鲜叶,经杀青后重量在63公斤左右为适度,杀青叶的含水率大致是60%。不同老嫩程度的鲜叶,杀青叶较适合的含水率如下表所列。

推荐杀青叶含水率

鲜叶嫩度 杀青叶含水指标(%)

中老 58-60

61-62

63-64

杀青叶的含水率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杀青叶含水率(%)=1—鲜叶重/杀青叶重·(1—鲜叶含水率)

示例:鲜叶的含水率假定为75%,每锅投10公斤鲜叶,经杀青完成后为6.25公斤,求杀青叶的含水率是多少?

设杀青叶的含水率为X

X=1—20/12.5·(1—75/100)=60%

即杀青叶的含水率为60%。

闷杀与透杀:所谓闷杀,即茶锅上加盖杀青。所谓透杀,即揭盖扬抖杀青。正确的杀青方法,应先闷杀2分钟左右,待水汽向锅口四溢时,立即去盖进行透杀,直至杀青完成。先闷后抖可提高叶温,有利于杀匀、杀透,避免产生红梗红叶,但闷得太长,杀青叶会产生黄熟现象。若全程进行透杀,不但杀青不匀,且往往产生红梗红叶。总之,杀青时采用先闷后抖,杀青叶质量较好,工效高,燃料省。先抖后闷,则杀青不匀,易产生红梗红叶.全程透杀,杀青不匀,红梗红叶增多。采用全闷,易产生黄熟,质量也不好。闷杀时应做到嫩叶闷的时间稍短,老叶闷时稍长。

雨水叶的杀青:一般露水鲜叶,其表面含水率约为20%,雨水叶的表面含水率约30%。这么多的叶表附加水,在杀青时要吸收大量热量后才能使水分蒸发掉。因此,雨水叶杀青时必须减少投叶量,同时要适当提高锅温,才能保证杀青叶的品质。

杀青机的种类对制茶品质也有很大影响。我国目前使用的杀青机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六大类、近20余种形式。因杀青机的种类不同,效果不一样,制茶的品质也就不同。下面对各类具有代表性的机种,它们的制茶品质特点略加介绍。

锅式类杀青机:这类杀青机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一灶一锅(如6CS- 84型单锅杀青机)、一灶二锅(如6CS-84型双锅连续杀青机)和一灶三锅(如浙江临安三锅连续杀青机),其他还有一灶多锅的形式。从使用上讲,一灶多锅能节省燃料,但随着锅子的增加,在遇出叶炒手欠灵活的情况下,易造成逐锅出叶不清,增加烟焦茶产生的机会‘从制茶工艺与节省燃料上讲,以一灶二锅的形式比较合理,且较容易掌握杀青温度,使之先高后低。

锅式杀青的主要优点,一是杀青过程中炒手能翻炒杀青叶,对杀青叶具有一定的压力,可起轻度的揉捻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好的条索;二是由于有轻度的揉捻作用,部分叶组织在杀青中初步被揉破,可使氧气直接渗透到被揉破的细胞内,促使部分茶多酚产生轻度的氧化,减轻茶汤的青涩味,有利于取得浓醇的滋味和黄绿明亮的汤色。

由于以上两点缘故,锅式杀青与其他不加炒手的杀青机相比,其品质较好。我国主产炒青绿茶的浙、皖、赣地区,其上档绿茶具有浓郁的栗子香、浓醇爽口的滋味和黄绿明亮的汤色,形成中国式的绿茶风格,与普遍采用并正确使用锅式杀青是分不开的。

根据生产实践,用好锅式杀青机,归纳起来有三条基本经验。

首先,鲜叶倒入杀青锅后,应立即加盖闷杀2分钟左右,待水汽向锅口大量溢出时,即揭盖扬抖杀青至完成。这样可提高叶温,不易产生红梗红叶。

其次,炒手要灵活,出叶板要上下活动,避免出叶不清,产生烟焦茶.杀青锅每天要清洗,且每隔1小时左右,在杀青锅内投入柏油3-5克,以增加锅面的润滑度,减少茶胶的粘结。锅子结胶后,成茶必然烟焦,茶汤混浊,沉淀物多.烟焦茶不但破坏了茶叶的正常色、香、味,而且往往具有致癌的3、4一苯并芘。因此,在制茶工艺中应设法克服。

再次,根据制茶工艺要求,锅温必须先高后低,这样,既可减少红梗红叶,又可避免烟焦,易杀匀、杀透,从而取得符合要求的杀青叶。

槽式类杀青机:槽式杀青机的锅体呈筒状半圆形,半径为300毫米,长度为4000毫米,由8片“瓦形”铸铁件连接而成。在槽锅中间的一根主轴上,装上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炒手15副,使杀青叶从槽锅的入口处逐步翻炒推向出口处,达到连续杀青的目的。它的杀青原理基本与锅式相同,也有炒手的翻炒,对杀青叶具有一定的搓揉作用,所以制茶品质与传统锅式的基本接近。

槽式杀青工效比锅式高,燃料比锅式省50%左右,且是连续作业。但它有很大的缺点,即第一片槽锅由于火点集中,很易烧裂而引起漏烟。同时,“瓦形”铸铁件连接处有接缝,塞入茶叶后形成焦末,粘在杀青叶上影响品质。

当槽锅片烧至发红进行杀青,杀青叶和成茶即会产生严重的烟焦味,因此,火力切勿过猛。

瓶式杀青机:瓶式杀青机型号也很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作间断性的滚动作业,差异之处在于瓶身有长短,直径有大小。这一类杀青机用于三级以下鲜叶杀青,易产生较多黄片,条索比锅式差,杀青叶质量不太理想。在浙、皖、赣已被淘汰。

滚筒类杀青机: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滚筒杀青机有5-6种形式。滚筒杀青机具有操作方便、劳动强度小、工效较高、节省燃料、连续作业等优点,但是容易产生青涩味茶,制茶性能有待改进和提高。

滚筒杀青机的工效与筒径有关,筒径大,工效高。筒径700-800毫米的滚筒,每小时能杀1-2级鲜叶150公斤左右,3-}5级的鲜叶200公斤上下。滚筒杀青机杀青时间(叶子在筒内的滞留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仅半分钟,长者达6分钟。杀青时间少于3分钟的,其成品茶往往有较重的涩味。

滚筒杀青机筒体转速与筒内螺旋角大小决定了杀青时间的长短,是杀青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表明,筒体两端各60厘米内的螺旋角应大于45度,以使进叶与出叶流畅,减少筒内两端出现粘叶现象。筒体中段的螺旋角以不大于15度为宜,有利于延长叶子在筒内滞留时间,确保不少于3分钟。

根据生产经验,用好滚筒杀青机要注意以下两点:

火力不宜过猛,投叶量不宜太多。判断的方法是:在杀青过程中,观察筒内翻滚的叶子时,如果看得清,而且筒腔内没有水汽滞留,表明适宜;若滚筒两端直冒水汽,看不清筒内叶子翻转,说明投叶过多,这会影响叶子正常翻滚,容易产生半生不熟的烟焦茶。

由于滚筒杀青出来的叶子其芽叶不同部位失水很不平衡,叶缘失水多,叶脉失水少,叶子总的含水量又往往偏高,叶质适揉性较差,因此,最好在滚筒出口处放置一台风扇或接上振动槽,使其透气摊凉,促进叶内水分均匀分布和继续蒸发,这样,有利于揉捻成条。

焙丝滚筒杀青机:焙丝式杀青机原系卷烟厂用于烘焙烟叶的一种烘干机,式样与茶叶滚筒杀青机相似。该机与锅炉连接,锅炉发生的蒸汽由管道通到滚筒内的蒸汽管,加热滚筒进行杀青。使用蒸汽压力一般为7公斤/厘米2,筒内管壁温度约为150℃。这种杀青机最大优点是加热温度稳定,容易控制,不会产生烟焦茶,制茶也清洁卫生。缺点是供热缓慢,温度嫌低,杀青叶的含水量往往偏高,叶质闷熟,揉捻时易形成剥皮碎,影响条索的紧结完整。在内质上因杀青叶有黄熟现象,因而制出来的茶叶也带有“熟粽叶味”,香味鲜爽度较差。该机用于茶叶杀青,还有待于改进提高。

蒸汽杀青机:用于蒸青绿茶的杀青。这种杀青机,主体是一网状滚筒,中间设一多孔的蒸汽喷管,由蒸汽直接蒸熟叶子,杀青时间约半分钟。蒸青叶叶色青绿,含水量比鲜叶还高5%左右。

上面谈的六类杀青机,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还是锅式杀青机。

(2)揉捻

揉捻是炒青绿茶塑造条状外形的一道工序、且对提高成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宗绿茶的揉捻作业已实现机械化。

制绿茶用的揉捻机种类很多,型号不一,机械性能有异。生产实践经验证明,绿茶揉捻不宜使用大型机种,大型机揉桶大,投叶量多,揉时长,揉捻中叶温也高,易使揉捻叶产生黄熟现象。一般选用桶径55厘米的比较适宜;生产量小的可选用桶径45厘米的,生产量大的,也可选用桶径达65厘米的。

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进行的揉捻,热揉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用冷揉,因为嫩叶纤维少,韧性大,角质层薄,水溶性果胶含量多,揉捻中易形成条索,而且嫩叶冷揉能保持黄绿明亮的汤色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用热揉,因老叶纤维多,叶质粗硬,揉捻不易成条,采用热揉是利用叶质受热变软的特性,有利于揉紧条索,减少碎末茶,提高外形品质。

投叶量的确定:各种揉捻机投叶量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投叶太少,会降低揉捻加压的效果,难以揉紧条索;投叶太多,叶子在揉桶内翻动受阻,导致揉捻不匀,往往底层茶多碎片末,上层茶多偏条,这是条形茶产生松、扁、碎弊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揉捻加压:揉捻过程加压轻重与加压时间,对茶叶条索松紧、扁碎有很大的影响。揉捻程度的轻重,对叶组织的破损率及内质上的色、香、味关系更大。整个揉捻过程的加压原则应该是“轻一重一轻”。开始揉捻的5分钟内不应加压,待叶片逐渐沿着主脉初卷成条后再压,加压程度要根据揉捻叶的老嫩而定,嫩叶以轻压、中压为主,三级以下的叶子加压要逐步加重。具体掌握可按以下图示进行:

揉捻开始 揉捻结束

空压——轻压——重压——松压

如果加压过早、过重或是一压到底,往往造成条索扁碎,汤色、滋味也不理想。30分钟或45分钟揉捻的加压方法,一般采取如下程序:

30´=5´+12´+12´—1´

45´=一5´+18´+20´—2´

注:“一”是空压或松压;

“十”是加压。

揉捻时间:确定揉捻时间长短应根据以下三条原则:一看揉捻叶的老嫩;二看揉桶直径大小;三看揉捻叶条索的紧结度。以揉桶直径55厘米的55型为例,确定揉捻时间,一、二级鲜叶揉20-25分钟。

若揉桶直径比55型大,则相应增加揉时5分钟左右;比55型小,则应减去揉时5分钟左右。

慎用复揉:解块分筛后的筛面茶或经炒二青后再进行揉捻,称之为“复揉”。茶叶经复揉后,外形较断碎,秃头茶多,精制取料率低,副茶多,特别是经过二青后茶叶再进行复揉,断碎的程度更严重。在鲜叶老嫩程度比较一致的情况下,最好不进行复揉,但外形松紧不一,浮面摊张叶很多时,应在2-3孔筛床上解块分筛,将粗松的浮面头子茶撩出,再适当进行复揉也是可以的。

(3)解块分筛

杀青叶经过揉捻后,易结成团块,大的如拳头,小的如核桃,需经解块机的解块轮打击,团块才被解散。解块机可配置5孔筛网,把被揉碎的茶叶筛出,与筛面的条茶分开制作,可提高毛茶品质。

(4)干燥

经揉捻解块后的湿茶坯,含水率在60%左右,如果直接进行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而且茶汁易粘结锅壁形成锅焦,导致茶叶产生烟焦味,茶汤混浊,沉淀物增多。将揉捻叶去掉部分水分,再放入锅中炒干,才能避免上述弊病。

去水的方法最好是将揉捻叶放在烘干机上烘,即进行烘二青.烘二青不能烘得太干,二青叶一旦定型后,就很难再炒紧条索,但也不能太潮,否则起不到二青的作用,二青叶下锅炒时仍会粘结成团。所以二青作业时去水要适当。一般掌握在二青叶含水率降到35-40%为宜。用自动烘干机或手拉百叶烘干机烘二青,风温应掌握在110~115℃,烘9-12分钟,摊叶厚度约2厘米。如烘后的二青叶还较潮,应

及时摊凉散热,蒸发水分;如果烘后二青叶偏干,则应厚堆,使其回潮,或与较潮的二青叶拼和堆放,待水分“走匀”后再下锅炒。使用烘干机烘二青,烘干程度的控制,最好采取调节上叶量或调节机器运转速度的办法,这比调节风温来得方便可靠。

烘后的二青叶,手捏有弹性,不易捏成茶团,但又不松散,稍带粘性。这样的二青叶含水率在35~40%,符合锅炒要求。

目前乡镇茶场,一般都用瓶式炒茶机代替烘干机进行二青,俗称“以滚代烘”。做好以滚代烘要掌握以下三点:

第一,要分次投叶,且投叶量不宜太多,以防一次投叶过多,引起筒壁温度骤然下降,筒内水汽弥漫,筒壁粘结叶子,而被粘附的二青叶又随着水分的散失产生焦化,形成烟焦味。一般瓶式炒干机每筒投叶量为17-20公斤,分2-3次,在2-3分钟内投完较妥。

第二,瓶式机的温度不宜过低,投入揉捻叶时,筒内如有轻微的爆声发出,表明温度适宜。滚8-10分钟后应打开炉门以降低火温,防止筒内茶叶产生爆点,甚至烟焦。

第三,滚的时间约为15分钟,若时间过长,茶叶容易发灰,有损干茶色泽的绿润。经二青后的茶叶,最好用筛目为7-8孔的小型平面圆筛机或手工竹筛进行割末,如果让碎末茶和条状茶混在一起下锅炒,则碎末茶体型细小,沉于锅底,失水快,先干燥,这样不但会增加末茶含量,还容易产生老火。

目前炒青茶的炒干工艺,因炒干机型号多,机种杂,且不配套,所以炒干流程形式很多,最常见的炒干方法有如下四种:

滚——炒法:所谓“滚”,即在瓶式炒干机中滚炒,所谓“炒”,指在锅式炒干机中炒(以下同)。滚后直接炒干,毛茶条索较紧结,但碎末茶增多,有损于成茶的经济价值。

滚——滚—滚法:茶叶不经锅炒;全用瓶式机滚炒至干,故又称一滚到底。这种方法制出的毛茶,除碎茶较少外,缺点很多,主要是外形松泡,茶身圆而钩曲,色泽枯灰似陈茶。一滚到底的产品,俗称“滚青绿茶”,其外形品质一般要比正常炒法的下降一个级左右,因此最好不要采用。

滚——揉—滚法:经滚二青后,再复揉,然后滚炒至干。此法制出的毛茶外形短秃,含末较多。(图)

鲜叶 杀青 锅式杀青,先闷后抖,杀青叶含水率为58-64%

揉捻 55型揉捻机,装叶35-37公斤,揉时;嫩叶25分钟,

中档叶30-35分钟,老叶40-45分钟,加压;空、轻、重、轻

解块分筛 5-6孔筛去末茶,筛底单独滚炒

烘三青 滚三青 以烘式滚,二青叶至含水率35-40%,时间1-20分钟

炒头锅 炒头锅 旋旋转式炒干机,每锅投叶13公斤,炒至含水率20%,时间30-40分钟(文火)

炒三锅 旋转式炒干机,每锅投叶17-20公斤,炒干叶含水率达9-10%,时间40-60分钟

过筛 8-10孔割去碎末

滚炒 瓶式炒干机每次投叶30公斤,时间60-90分钟,滚至含水率5%(文火)

过筛 2.5-3孔过筛,筛面适当做小

待拼毛茶 布袋装,内套塑料袋入防潮仓库,按日堆放匀堆

烘(滚)——炒——妙——滚的工艺流程图

烘(滚)—一炒—滚法:这种炒法目前在炒青茶区比较盛行,制出的毛茶条索较紧直,碎末茶少,品质较好,应该大力提倡。它的全程制茶工艺流程如上图所示。

目前用于绿茶初制的炒干机有两大类:一类是锅式,另一类是瓶式。锅式炒干机又有以下三种型式:

旋转式炒干机:工作轴上装有4只铁炒手,2只棕炒刷,随着轴的旋转实现炒茶。使用这种炒手的最广,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妙制的茶叶外形较松泡。

往复式炒于机:该机模仿手工炒茶手势,炒手前后往复摆动炒茶,故称往复式炒干机。使用该机必须配上圆筒滚炒机,两机配对成一个机组,其制茶条索紧结,末茶较少,但外形较圆钩。

角铁炒手炒干机:它属于旋转式炒干机的另一种形式,炒手用30 *30的角铁锻成,长短与锅子的半径相同,轴和炒手呈“十”字形连接。炒茶锅向出口倾斜6~8度安装。该机必须和瓶式炒茶机配套使用,炒茶时锅内投叶要多,容易炒紧,但外形较断碎。

要制好茶叶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制茶技术外,正确使用茶机也是重要的一环。某一种制茶机器,一般只能适合某一工序,但现在有不少地方制炒青时,把瓶式机既用作杀青,又用作炒干机,将炒青绿茶变成了“滚青绿茶”,品质不好,造成外形粗松,条索钩曲,色泽灰暗。“滚青绿茶”对中低茶品质影响更大,主要是露黄朴片,外形松泡。对精制眉茶甚为不利,有损于眉茶的经济价值。

锅式炒干机炒手与锅壁的间隙应是前宽后紧。如果是前紧后宽,则炒手向上推炒时,会出现茶叶在炒手与锅壁间卡死,造成茶叶扁碎.所以安装茶锅时应将工作轴稍许向中心线下方偏移,使炒手与锅子近端的间隙为6毫米左右,至锅沿上方时,逐步增至10毫米。这样既可减少碎末茶,又可使茶机运转平稳。

84型炒干机的转速最好控制在1820转/分。超过此转速,碎末茶大增,严重影响毛茶外形与经济价值。转速过快,只要将电机上的主动轮车小直径即可。

制绿茶的揉捻机转速以48-50转/分为宜,过快,揉捻质量差,碎茶多。据试验,55型揉捻机转速50转/分的比55转/分的揉捻质量要好,断头茶少,但成条速度稍慢,工效略低。为了确保揉捻质量,转速不宜大于50转/分。

揉捻机棱骨不宜太小,棱骨磨损的应及时更换,棱骨过小或已磨损,对揉叶阻力小,揉不紧茶条。另外,棱骨断面高度和宽度要相等,而且,棱骨的高度和宽度应与揉桶的直径相适应,即随桶径的增大而放大。棱骨的侧面应与揉盘垂直,这样对揉捻叶的阻力大,有利于揉紧条索,反之,断面呈扁平形或椭圆形的梭骨,不易揉紧条索。

红茶术语?

简单点将就是这个行业内,大家都知道的惯用的一些词语:

2 各类茶通用术语

2.1 干茶形状术语

2.1.1 显毫 tippy 茸毛含量特别多。 同义词 茸毛显露

2.1.2 锋苗 tip 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2.1.3 身骨 body 茶身轻重。

2.1.4 重实 heavy body 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2.1.5 轻飘 light 身骨轻,茶在手中份量很轻。

2.1.6 匀整 evenly 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 同义词 匀齐;匀衬

2.1.7 脱档 unsymmetry 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当。

2.1.8 匀净 neat 匀整,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2.1.9 挺直 straight 光滑匀齐,不曲不弯。 同义词 平直

2.1.10 弯曲 bend 不直,呈钩状或弓状。 同义词 钩曲;(耳环)

2.1.11 平伏 flat and even 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2.1.12 紧结 tightly 卷紧而结实。

2.1.13 紧直 tight and straight 卷紧而圆直。

2.1.14 紧实 tight and heavy 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

2.1.15 肥壮 fat and bold 芽叶肥嫩身骨重。 同义词 雄壮

2.1.16 壮实 sturdy 尚肥嫩,身骨较重实。

2.1.17 粗实 coarse and bold 嫩度较差,形粗大而尚重实。

2.1.18 粗松 coarse and loose 嫩度差,形状粗大而松散。

2.1.19 松条 loose 卷紧度较差。 同义词 松泡

2.1.20 松扁 loose and flat 不紧而呈平扁状。

2.1.21 扁块 flat and round 结成扁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带扁的块。

2.1.22 圆浑 roundy 条索圆而紧结。

2.1.23 圆直 roundy and straight 条索圆浑而挺直。 同义词 浑直

2.1.24 扁条 flaty 条形扁,欠圆浑。

2.1.25 短钝 short and blunt 茶条折断,无锋苗。 同义词,短秃

2.1.26 短碎 short and broken 面张条短,下段茶多,欠匀整。

2.1.27 松碎 loose and broken 条松而短碎。

2.1.28 下脚重 heavy lower parts 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2.1.29 爆点 blister 干茶上的突起泡点。

2.1.30 破口 chop 折、切断口痕迹显露。

2.2 干茶色泽术语

2.2.1 油润 bloom 干茶色泽鲜活,光泽好。

2.2.2 枯暗 dry dull 色泽枯燥,无光泽。

2.2.3 调匀 even colour 叶色均匀一致。

2.2.4 花杂 mixed 叶色不一,形状不一。此术语也适用于叶底。

2.3 汤色术语

2.3.1 清澈 clear 清净、透明、光亮、无沉淀物。

2.3.2 鲜艳 fresh brilliant 鲜明艳丽,清澈明亮。

2.3.3 鲜明 fresh bright 新鲜明亮。此术语也适用于叶底。

2.3.4 深 deep 茶汤颜色深。

2.3.5 浅 light colour 茶汤色浅似水。

2.3.6 明亮 bright 茶汤清净透明。

2.3.7 暗 dull 不透亮。此术语也适用于叶底。

2.3.8 混浊 suspension 茶汤中有大量悬浮物,透明度差。

2.3.9 沉淀物 precipitate 茶汤中沉于碗底的物质。

2.4 香气术语

2.4.1 高香 high aroma 茶香高而持久。

2.4.2 纯正 pure and normal 茶香不高不低,纯净正常。

2.4.3 平正 normal 较低,但无异杂气。

2.4.4 低 low 低微,但无粗气。

2.4.5 钝浊 stunt 滞钝不爽。

2.4.6 闷气 sulks odour 沉闷不爽。

2.4.7 粗气 harsh odour 粗老叶的气息。

2.4.8 青臭气 green odour 带有青草或青叶气息。

2.4.9 高火 high-fired 微带烤黄的锅巴或焦糖香气。

2.4.10 老火 over-fired 火气程度重于高火。

2.4.11 陈气 stale odour 茶叶陈化的气息。

2.4.12 劣异气 gone-off and tainted odour 烟、焦、酸、馊、霉等茶叶劣变或污染外来物质所产生的气息。使用时应指明属何种劣异气。

2.5 滋味术语

2.5.1 回甘 sweet after taste 回味较佳,略有甜感。

2.5.2 浓厚 heavy and thick 茶汤味厚,刺激性强。

2.5.3 醇厚 mellow and thick 爽适甘厚,有刺激性。

2.5.4 浓醇 heavy and mellow 浓爽适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浓厚弱而比醇厚强。

2.5.5 醇正 mellow and normal 清爽正常,略带甜。

2.5.6 醇和 mellow 醇而平和,带甜。刺激性比醇正弱而比平和强。

2.5.7 平和 neutral 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2.5.8 淡薄 plain and thin 入口稍有茶味,以后就淡而无味。 同义词 和淡;清淡;平淡

2.5.9 涩 astringency 茶汤入口后,有麻嘴厚舌的感觉。

2.5.10 粗 harsh 粗糙滞钝。

2.5.11 青涩 green and astringency 涩而带有生青味。

2.5.12 苦 bitter 入口即有苦味,后味更苦。

2.5.13 熟味 ripe taste 茶汤入口不爽,带有蒸熟或闷熟味。

2.5.14 高火味 high-fire taste 高火气的茶叶,在尝味时也有火气味。

2.5.15 老火味 over-fired taste 近似带焦的味感。

2.5.16 陈味 stale taste 陈变的滋味。

2.5.17 劣异味 gone-off and tainted taste 烟、焦、酸、馊、霉等茶叶劣变或污染外来物质所产生的味感。使用时应指明属何种劣异味。

2.6 叶底术语

2.6.1 细嫩 fine and tender 芽头多。叶子细小嫩软。

2.6.2 柔嫩 soft and tender 嫩而柔软。

2.6.3 柔软 soft 手按如绵,按后伏贴盘底。

2.6.4 匀 even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泽等均匀一致。

2.6.5 杂 uneven 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泽等不一致。

2.6.6 嫩匀 tender and even 芽叶匀齐一致,嫩而柔软。

2.6.7 肥厚 fat and thick 芽头肥壮,叶肉肥厚,叶脉不露。

2.6.8 开展 open 叶张展开,叶质柔软。 同义词 舒展

2.6.9 摊张 open leaf 老叶摊开。

2.6.10 粗老 coarse 叶质粗梗,叶脉显露。

2.6.11 皱缩 shrink 叶质老,叶面卷缩起皱纹。

2.6.12 瘦薄 thin 芽头瘦小,叶张单薄少肉。

2.6.13 薄硬 thin and hard 叶质老瘦薄较硬。

2.6.14 破碎 broken 断碎、破碎叶片多。

2.6.15 鲜亮 fresh bright 鲜艳明亮。

2.6.16 暗杂 dull and mixed 叶色暗沉、老嫩不一。

2.6.17 硬杂 hard and mixed 叶质粗老、坚硬、多梗、色泽驳杂。

2.6.18 焦斑 scorch batch 叶张边缘、叶面或叶背有局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

拼配中基茶,调茶,拼带茶分别是什么?

茶叶拼配也是茶叶加工的一种工艺,多为商品茶加工企业采用。尤其是在我国非产茶区的北方茶叶加工企业,一般只能对茶叶进行拼配加工。茶叶拼配是指将二种以上形质不一,具有一定共性和茶叶(如眉茶和雨茶),拼合在一起的作业。是一种常用的提高茶叶品质、稳定茶叶品质、扩大货源、增加数量、**较高经济效益的方法。 茶叶拼配,是通过评茶师的感官经验和拼配技术把具有一定共性而形质不一的产品,择其所短,或美其形,或匀其色,或提其香,或浓其味;对部分不符合拼配要求的茶叶,则通过筛、切、扇或复火等措施,使其符合要求,以达到货样相符的目的。

原茶品质划分为外形和内形两个方面,外形划分为紧结度、锋苗、身骨、黄壳片、长梗、白梗、细茎、整碎、色泽、面张十项因子;内质划分为香气、滋味、叶底、水份等五项因子,

拼配也是一门技术,拼配好了,茶叶质量会提高,拼配差了,茶叶也就匝了。

只要是都是铁观音品种,颜色上基本一致,那是非常正常的事,因为大批量生产的茶叶不可能只是一位茶农的产品,而且每位茶农的技术制出的茶叶也不尽相同,每单个品种在茶农那边也不过5-12斤毛茶,因此,拼配是很正常的。

我们要区别的是:用不同茶叶品种拼配铁观音,那就是奸商行为了,如何区分?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

1)外形:看看外形是否基本统一。

2)色泽:看看色泽是否太多颜色,比例失调。

3)香气:看看香气是否有杂。

4)尝滋味:看看滋味是否滑顺,无杂味。

5)看叶底:看看是否是铁观音的叶片。

拼配主要是为了扩充同一品种、同一等级茶叶的数量。

一般茶农是不会拼配的,一次做出的茶叶,少则几斤,多则十几斤。小茶贩子也很少拼配,他们从茶农手里收购了茶叶,很快就转手了。有时候为了达到客户要求的数量,他们也会拼配,不过这是一种冒险,因为拼配不得当,价钱就上不去。一般茶店有的会拼配,也有利用拼配作假的。

规模较大的茶店,都需要拼配。有时候我们称之为“归堆”,把特点接近,或是相互补充的茶叶,按照比例加以拼配。这样主要是为了数量,因为大茶店的顾客较多,销售量大,为保证统一、稳定的质量和数量,长期供货,只能采取拼配的方法。

拼茶即茶叶拼配。

茶叶拼配也是茶叶加工的一种工艺,多为商品茶加工企业采用。尤其是在我国非产茶区的北方茶叶加工企业,一般只能对茶叶进行拼配加工。茶叶拼配是指将二种以上形质不一,具有一定共性和茶叶(如眉茶和雨茶),拼合在一起的作业。是一种常用的提高茶叶品质、稳定茶叶品质、扩大货源、增加数量、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方法。

茶叶拼配,是通过评茶师的感官经验和拼配技术把具有一定共性而形质不一的产品,择其所短,或美其形,或匀其色,或提其香,或浓其味;对部分不符合拼配要求的茶叶,则通过筛、切、扇或复火等措施,使其符合要求,以达到货样相符的目的。

拼配工作中应遵守以下几个准则:

外形相像:有人认为,“像”就是围绕成交样为中心,控制在上下5%以内。这种把成交样作为中间样的理解是不对的。有人认为,“像”就是一模一样,完全一致,这种认识也不符合茶叶商品实际。严格地说,绝对相像的茶叶是没有的,只有相对相像的茶叶。

内质相符:茶叶的色、香、味要与成交样相符。比如成交样是春茶,交货样不应是夏秋茶。成交样是单一地区茶(如祁红),交货样不应是我地区的混合茶。

品质稳定:拼配茶叶只有长期稳定如一,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厚爱,优质才能优价。

成本低廉:在保证拼配质量的同时,应不突破拼配目标成本,这样才有利于销售价的稳定。

技术管理:在拼配中的技术管理尤其要做到样品具有代表性,拼堆要充分拌匀,拼堆环境要保证场地清洁、防潮,预防非茶类夹杂物混入、异味侵入等。

乌龙茶拼配的毛茶拼配、半成品茶拼配和成品茶拼配。毛茶拼配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将几种不同产地的同一品种、同一等级的茶叶进行拼和,使其色香味形达到最佳状态。半成品茶拼配是根据贸易样的要求,选择若干种毛茶或半成品茶,经过加工精制后,拼配成一种成品茶。成品茶的拼配是根据各级产品的外形内质相对稳定、均匀一致,符合各级产品的规格标准。

现主要将乌龙茶成品茶拼配技术介绍如下:

乌龙茶精制厂的茶叶原料来自不同产区、不同品种和不同休制季节,在香气、滋味、外形、色泽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拼配时必须熟悉构成成品茶说不得多质量因素的差异。

1、 毛茶等级差异:乌龙茶毛茶有五级十等,不同等级的原料,其品质也有很大差异。如铁观音一等,外形壮实、卷结、沉重,色泽砂绿、油润,香气高强、“音韵”明显,滋味醇厚、甘鲜,汤色金黄、明亮:而铁观音十等,外形粗松、有焦条、死红条,色泽枯燥、赤褐色。香气低微,“音韵”不明,滋味粗淡、稍带涩,汤色浅红或褐红。

2、 毛茶品种差异:乌龙茶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不同毛茶品种,其色、香、味均有差异。就香型而言,各个品种争奇斗闰,如铁观音、本山等属馥香型;黄量、奇等属清香型;毛蟹、菜葱等属青香型;梅占、肉桂等属辛香型。

3、 采制季节差异:不同季节采制的毛茶,其外形、内质也不同;同一季节不同时期采制的毛茶,在品质上也存在着差异。如春茶香高味醇,耐冲泡。夏暑茶香气低,味带涩;秋茶香气高强,但滋味不及春茶醇厚、耐泡。又如同是秋茶,季节头与季节尾采制的毛茶也有很大差异,季节壮举往往是秋味不足,季节尾大都是味淡不耐泡。

4、 毛茶产区差异:毛茶不自不同产区,其品质也有明显差异。如内安溪茶区,属中山低山茶区,自然条件优越,历来有“高山出好茶”之誉,毛茶品质优异;外安溪茶区,属低山丘陵茶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茶叶质量相对较低。

5、 进厂批次差异:虽是同等级毛茶,因初制技术和收购进厂时间不同,外形内质也有所差异。如有的批次毛茶外形紧结、细嫩,但香气不足;有的批次毛茶滋味好,但外形较差。

成品茶拼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灵活性较大的工作。拼配时必须掌握好以下三个技术要点。

1、 要看准茶叶样品

茶叶常用的样品有三种:一是标准样,系国家颁发的样品,每五年更换一次;二是参考样,是根据本厂的传统风格,选用当年新茶在标准样的基础上制作的样品;三是贸易样,是供求双方协定的对品质要求的样品。各种样品都有一定的质量规格要求,因皮,对样品的条索、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个因子,要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如样品外形的轻重、长短、大小、粗细,上、中、下段茶的比例;香气的强弱、长短,属何种香型;滋味的浓淡、甘涩、鲜旧等,都必须牢牢掌握。

2、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

一是对毛茶的原料来源要心中有数;二是对毛茶质量情况要心中有数;三是对拼配数量多少要心中有数。

3、要掌握拼配“三种茶”的关系

茶叶拼配有三种茶,即基准茶、调剂茶和拼带茶,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拼配成品茶是将若干种半成品茶全部或部分有选择地进行筛分、拣剔、烘焙等加工工序后,拼配成一种成品茶。其拼配方法是:

1、扦取茶样:按比例扦取半成品茶茶样,用标签填好每筛号茶的批唛、孔号、数量等 。茶样扦取要有代表性,数量要准确。

2、复评质量:对扦取的各得号茶茶样应重新进行质量鉴定,该升级的就升级使用;该降级使用;不符合规格的,应在鉴定单上注明改进措施,退回车间重新处理。

3、拼配小样:先按比例称取中段茶拼和,然后才拼入上、下段茶,最后拼入拼带茶。各筛号茶的拼配比例多少是根据标准样的品质要求而定。拼配时要边拼边看,使各筛号茶拼配比例恰到好处。

4、对照样品:将拼成的小样与标准样对照,认真分析质量的各项因子,若发现某项因子高于或低于标准样,必须及时进行适当调整,使之完全符合标准样。

5、通知匀堆:小样符合标准后,要开出匀堆通知单,通知四间匀堆。匀堆时,要扦取大堆样与小样对比,是否符合,若大小样不符,应拼入某些不足部分,使其相符。

浅谈成品茶拼配的技巧

成品茶拼配是根据各级产品的不同规格要求·选配一定比例数量的筛号茶进行拼和,使各种不同品质的筛号茶能取长补短。相互

调剂。从而,进一步调剂品质,保证产品均匀一致符合标准,保持全年出厂的各级精茶外形内质相对稳定。成品茶拼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现就笔者多年来在拼配岗位的实践探索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一、构成成品茶质量的因素

1.等级:原料是品质的基础,毛茶有六级十二等,不同等级原料的半成品,其品质不同。

2.季节:不同季节的毛茶原料。其外形内质不同。同一季节不同时期的原料,在品质上也存在差异。

3.品种:不同茶树品种的原料。其色、香、味均有不同。

4.产区:原料来自不同的产区.其品质也存在差异。低山平地茶中必须与高山茶拼配.才能缩小品质差异.尤其是内质。

5.路别:半成品都是分路取料的。不仅各路同级的半成品.品质差异较大.而且各路别半成品其品质特点各异。本身茶条索细

紧.有锋苗.叶底匀嫩.香味好;园身茶由于经过多次反复的切轧.条索有的短秃。有的弯曲,有的呈圆块状.但身骨重;轻身茶身骨较轻.条索略松.黄条、筋梗含量较多.外形色泽较黄.净度差.但嫩度、锋苗尚好。

6.筛号茶t同一级的各孔筛号茶.在品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上段茶条索匀整壮实。香味醇和;中段茶外表紧秀较短小.锋

苗完好.香味浓厚.叶底较匀嫩;下段茶外形短碎.少数含有三角片.汤深昧浓带涩。各筛号茶以七、八孔茶品质最好。

7.批次:不同批的同级原料.因收进毛茶的时间和加工水平的不同。前后批筛号茶的品质往往不完全一致。

二、拼配前应掌握的技术要点

1 首先要看准样品

常用的样品有三种:①标准样.② 参考样.⑧贸易样。标准样系国家颁发的样品。每五年更换一次;参考样是根据本厂的传统风格.选用当年新茶在标准样的基础上制作的样品;贸易样是供求双方协定的对品质要求的样品。各种样品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因此 ,对样品和八项因子要进行全面的、详细的分析。如样品外形的长短粗细、条索的松紧.上、中、下段茶的比例,各路茶的比重,嫩度、净度、含毫量以及叶底的嫩匀程度等品质情况,要牢牢铭记在心。

2.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

即半成品的原料来源、质量情况和数量要做到心中有数。

3.要掌握基准茶、调剂茶、拼带茶的相互关系

① 基准茶:是构成成品的骨干.其品质往往高于标准.且数量较大.是一批茶拼配的主体。但并非十全十美.存在某些缺陷和

不足之处.需要调剂。

② 调剂茶:品质稍次。它具备有一些基准茶所欠缺的优点.可将基准茶某些高于标准的因子调低.又可弥补基准茶某些品质缺

陷和不足。从而将成品茶品质调到大体接近标准。

⑧拼带茶:其品质较差。数量较少。如条索粗松的捞头.外形短碎的下段茶.条索短秃.弯曲的圆身茶.身骨较轻的轻身茶。净度较差的拣头,副轻身茶等。这些茶拼带的多与少.直接影响精制率的高与低.故大有文章可微.当然。有些拼带茶也具有一定的调剂作用。

三、拼配步骤

第一步:按比例扦取半成品小样,用标签填好每一筛号茶的批唛、路别、孔号、数量。小样要注意扦准.数量要准确。

第二步:对所扦取的各筛号茶重新进行质量鉴定。应该升级的就升级;应该降级的就降级使用;不符合规格的应在鉴定单上.注明改进技术措施.退回车间重新处理。

第三步:先按比例称取中段拼和.而后。逐步拼入上、下两段茶.最后拼入拼带茶。各筛号茶的拼配比例多少是根据标准样的品质要求而定。一定要边拼边看.使各筛号茶拼配比例恰到好处。

第四步:对照样品.即将拼成的小样与标准样对照,认真分析各项因子,若发现某项因子高于或低于标准样.还必须进行适当

调整。使之完全符合标准。

第五步:开列匀堆通知单,通知车间打堆。最后还要注意及时扦取大堆样与小样核对,若大、小样不符,还应拼入缺陷部分。

四、常见的品质缺陷及纠正技术

1.面张粗松:① 少拼面张茶.② 将部分4、5孔茶过紧门或剔除捞头。

2.短秃缺锋苗:①多拼些本身茶,②剔除部分圆身茶,③适当增加轻身茶比例。

3.身骨欠重实:① 多拼正口茶,少拼副级产品,②剔除子口、轻身茶。

4.面张多黄条、筋梗:① 小样或剔除拣头,②复拣。

5.脱档:① 多拼中段茶,② 少拼面张和下段茶。

6.面张花杂露黄:①少拼轻身茶,②正口茶是否灵清、重新风选,⑨提高净度。

7.中、下段茶多朴片:①复选筛号茶,②复抖复选相结合,③飘筛去朴片。

8.短碎下盘多:① 多拼面张茶,② 少拼或剔除某些下段茶。

9.色泽欠润:①多拼首春茶,②多拼高级原料的同级半成品。

10.面张扁块显露:① 少拼条索短秃、弯曲的圆身茶,②将部分筛号茶复抖去头。

绿茶生产工艺流程

绿茶的制作工艺流程为萎凋、杀青、揉捻和干燥。

制作时需要滚筒炒干机、揉捻机、萎凋机和烘干机等工具。绿茶不经发酵,具有外形绿、汤色绿和叶底绿的三绿品质特征。

绿茶制作工艺制作绿茶一般需要滚筒炒干机、揉捻机、萎凋机和烘干机,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后,需要先将鲜叶用萎凋机摊开,挥发掉部分的水分,然后放入滚筒机中,开220度的温度持续翻滚一分钟左右,称为杀青。杀过青的茶叶会被放入揉捻机中,揉捻成85%条形状,使茶汁沾附到叶面,手感湿润沾手即可。

揉捻好的茶叶接着会放入烘干机,烘至手撵茶叶既成粉末便停止,成品绿茶至此便诞生了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未经发酵,只经萎凋、杀青、揉捻和干燥四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三绿”等品质特点,即外形绿、汤色绿、叶底绿,冲泡后滋味鲜爽,香气清高。

发财树怎么压枝

适合时宜压枝于六月下旬至八月每月前十天施行压枝,应在迟早随剪随插。压枝前,将插条的一半放于25PPM的扎根液中泡在水中20至24钟头,抽取后用清水冲洗整洁。用小木棍在畦面上打孔,而后顺孔插进去,再封孔压实。插条较瞬息可直插,插条较长时可斜插,压枝深度以不歪倒为准,普通3至5厘米。插后趁早浇透水,对不正的插条扶正,用分子化合物塑料布盖好,周围用土压实。

苗期管理压枝后要保障适应扎根的背景条件。普通土温比空气温度高3℃至5℃,插床空气相对湿润程度维持在80%至90%,采光要求30%。每日通风换气1至2次,6至八月空气温度高,养分蒸发快,于迟早各用细喷桶喷泉一次,温度维持在23℃至25℃之间。树木幼株成活后,趁早追肥,以快效性肥料为主,前一阶段以氮磷肥为主,中期氮磷钾合适合适,后期为增进树木幼株木质化,可于八月终前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休止运用氮肥。普通15天左右萌生愈伤团体,30天左右着手扎根。

发财树性喜高温潮湿润泽和太阳光映射,每隔3至5天,用喷桶向叶片喷泉既利于光合效用的施行,又可使枝叶更好看。普通当年生苗高40至50厘米。

幼苗移栽发财树幼苗上盆前先要配合制造营养土。用腐叶土3份,沙子2份,园土4份,充分发酵的有机肥1份,混合平均后栽植。移栽时要注意不要伤及幼嫩的根部,深度以原根基部为准,栽后浇透水,放于阴冷处缓苗,防止太阳光直接暴晒,往后每日视盆土事情状况浇水。

关于短秃多少压和秃子气压通常多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教会网www.xtdec.com。

淘宝付款成功后钱款到哪里?商家如何提前收款?淘宝交易资金流向全解析:商家必知的到账规则与提现技巧
Win11如何查看笔记本电池信息? 轻松查看电池信息的7种实用方法